喀喇沁旗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2023年,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3.9%……
一个个好消息接踵而至,犹如一支支生态画笔,勾勒出2023年绿色赤峰的艳丽和浓厚。
赤峰市处于蒙冀辽三省区交会处,有北京“后花园”的美誉,全方位保护好生态环境,赤峰责任重大。
2023年,赤峰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多措并举为高质量发展构筑“绿色谱系”、积累“绿色动能”。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被联合国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老哈河在宁城县境内共有76 公里,通过实施老哈河上游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加大对老哈河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图为老哈河支流黑里河下游——“紫蒙湖”。
克什克腾旗对浑善达克沙地腹地进行大区域集中连片造林,4年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5.7万亩,重点打造了乔木防护林,针阔混交、乔灌混交多层次多色彩防护林等万亩以上精品项目区。
赤峰市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完成营造林65.79万亩、种草188.7万亩、退化林分改造41.32万亩;在全区率先打响两大沙地歼灭战,全年完成防沙治沙157.3万亩;持续加大矿山修复治理力度,累计完成454个历史遗留和无责任主体矿山治理;清理河道垃圾3.3万吨,实施河道水生态廊道治理265.6公里,西辽河干流水头近25年来首次到达通辽规划城区界。
赤峰市积极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74万亩,完成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35.4万亩,推广抗旱品种500万亩,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152.9万亩;全方位落实“四水四定”,提高非常规水源利用率;深化土地综合整治,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51万亩,处置闲置土地0.26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赤峰市扎实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完成节能节水技改项目64个,实现节能18.7万吨标准煤,节水100万吨;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绿色工厂12家,全市59家重点用能单位全部安装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全市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744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57%,预计全年新能源发电量182亿千瓦时,占比达到43.7%。
赤峰市积极开展夏秋季臭氧污染攻坚行动,深入推进钢铁、焦化等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强化水质分析预警和汛期水环境质量监管,开展入河排污口再排查再整治,完成规范化整治248个入河排污口,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持续负增长,全市地膜回收率84.1%,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
生态优良的大美赤峰,引来各地游客前来打卡。2023年,赤峰市累计接待游客2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5亿元。
岁末年初,赤峰市元宝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联合相关部门对平庄宾馆、伊利乳业、和润农业等经营场所的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建设情况进行检查。
“截至目前,共出动检查人员48人次,检查经营单位58家次,4处问题隐患已完成整改。”元宝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连仓说道。
平安,是民心所寄。稳定,是民心所向。
赤峰作为祖国的“北大门”、首都的“护城河”,在国家安全稳定大局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是赤峰必须履行好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2023年,赤峰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从严从细全方位建设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体系,努力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坚决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深入开展“护网、净网2023”“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等专项行动,全天候监测重点网络系统193个,侦办网络犯罪案件1124起;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破获涉黑恶刑事案件78件;强力推进命案攻坚,命案发案率连续2年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深入排查整治安全生产隐患,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0.3%和37.1%;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成“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190个,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1万余件,化解率99.8%;扎实办好“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华经典故事”等专题专栏,刊发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各类报道280篇……
出重拳、亮利剑。赤峰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推动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2023年,赤峰市异地成功侦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期间全区唯一一起遗留涉黑案件;成立全区首家盟市级见义勇为基金会,并对23名见义勇为人员进行了表彰。
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赤峰市将在祖国北疆筑起坚如磐石的安全稳定屏障,以赤峰之稳守卫边疆安全、拱卫首都安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